(资料图片)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
近日,据媒体报道: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曾托朋友将一件旧衣服捐赠给边远地区,一天无意间刷到一直播间正在售卖类似的衣服,觉得无比熟悉,便以88.89元的价格买了回去,没承想,买回后发现这件衣服正是自己先前捐出去的那件。
一件旧衣,从捐赠者的衣柜,经由“回收箱”,最终出现在商业直播间的货架上,被原主人以88.89元的价格买回——看似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闭环”,实则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当监管失灵,爱心也可能被异化为商品。
88.89元的背后,是“环保循环”,还是“慈善套利”?报道中的“专属纽扣成凭证”,恰恰暴露了整个链条的荒诞性。这些带着爱心的旧衣,大多并未流向贫困地区,成色好的衣物被筛选为“精品”,熨烫后贴上“外贸孤品”“尾货”的标签,在直播间售价翻10倍以上。其实,如果技术能精准溯源到捐赠者,为何不直接联系归还或用于定向帮扶?反而将其作为“故事”包装,在直播间明码标价出售?这已非简单的管理疏漏,而是一种利用公众情感进行的高级“收割”。
那么,我们严肃追问。首先是捐赠物如何流入商业渠道?旧衣物捐赠后,所有权即转移至慈善机构或合规回收企业。任何将其投入市场销售的行为,若未经过合法授权与收益公示,均涉嫌侵占公共善款或不当得利。涉事回收方与直播电商之间是否存在协议分成?资金流向何方?再者,监管何在?民政部门对慈善物资的流向有明确监管要求。此类“捐赠—回收—直播带货”模式,是否履行了公益项目备案?收益是否反哺公益?目前显然一片空白。最后,平台责任在哪? 直播平台允许销售来源为“个人捐赠”的商品,且未对“溯源凭证”的真实性及伦理合法性进行审查。
可以明确的是,这不是创新,是越界。当捐赠都可能成为未来某直播间里的“故事商品”,公众的信任度会大打折扣。对此,必须追责到底。彻查涉事回收企业资质与操作流程,公开所有捐赠物资处理台账;监管部门需立即叫停此类打着“公益溯源”旗号的商业行为;平台必须下架同类商品,并建立捐赠物禁售机制。
其实,这场风波最值得深思的,不是个案对错,而是它揭示了一个现代公益的根本矛盾:我们能否既保持善意的纯粹,又拥抱市场的效率?答案肯定是可以的,比如,可以建立“双通道”捐赠机制,捐赠时明确选择纯公益通道,定向捐赠,绝不售卖;或者是环保再生通道,同意用于义卖,收益公示。还有就是收益透明化,公示每笔销售的去向,同时接受第三方审计。只有真正做到“科技向善”,把选择权还给捐赠者,才能让每一份善意“不迷路”。
别让善良,成为最容易被利用的漏洞。当每一次温暖的传递,都可能变成一场猜谜游戏,我们该反思的不仅是某个环节的失守,更是整个社会信任机制的维护。我们不反对旧衣再生,也不否定商业赋能,但公益的本质是信任,而不是流量,因为善意不该是一张空白支票,任人填写金额。毕竟,真正的慈善不该有“回头客”——尤其是以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
本期编辑:侯薇
初审: 侯薇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