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在美国路上行驶的特斯拉选装FSD的车型,已经更新至FSD Beta (测试版)V11.4.4版本,而马斯克表示从V12版本开始,将取消Beta测试版,有望迎来FSD的正式版本,并表示FSD V12版本有望采用端到端的人工智能算法(end-to-end AI)更新其自动驾驶包。
在V12之前,FSD Beta已大量使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神经网络,但仅被用于感知部分用于检测驾驶环境,在决策和驾驶方面仍依赖于常规编程,即将摄像头传感器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算法的输入,输出汽车周围环境的三维表示,然后使用传统的路径算法来输出转向、加速、制动和其他驾驶行为。而V12将引入端到端AI,即将图像等传感器数据输入神经网络,然后直接得到转向、刹车和加速等决策输出。
(相关资料图)
这种AI算法模式下,有望提升路测优化效率,降低误差概率,提升整体性能上限。自动驾驶成为人工智能重要的赋能场景,并助力自动驾驶加速落地。加之,国内相关政策法规配套正不断推进,L3级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未来可期,汽车智能化产业链相关标的有望深度受益。
自动驾驶系统可分为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层面,其中决策层主要依靠机器视觉、深度学习、传感器、高精度地图和车联网等技术协同合作,对感知层传来的路况和车况数据进行认知和判断,形成实时的行驶指令,并将指令传达给控制层来实现驾驶行为。基于对人类驾驶员操作借助多少的程度,国际上将自动驾驶分为L0到L5共六个级别。其中L0为无自动化,L5为完全自动驾驶。目前行业内主要厂商已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少数顶尖厂商正在攻坚L4级别。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
我国的自动驾驶发展保持与国际并跑的态势,国内自动驾驶发展从地域上看,产业发展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技术领域涵盖了ADAS/驾驶解决方案、成车机器人制造、雷达传感器、行车系统和算法、地图和导航等方面。从商用化现状可以看出,这些企业还处于技术研发阶段,跨界和整合是的产业链进入了深度合作期,优势互补可以上企业和整个产业向好发展。
自动驾驶作为当下汽车行业最为前沿的技术,也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无论是美国、中国,还是欧盟、日本、韩国;无论是谷歌、百度,还是福特、通用、宝马等都加快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谷歌独立子公司Waymo、通用Cruise、Uber等世界知名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企业,技术领先,代表了最前沿的自动驾驶技术。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内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商用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整个产业而言,除单车应用成本的显著提升之外,从L1-L4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全面渗透为汽车产业,未来将会带来极大的市场机会,整个产业预计将会保持较快的速度发展。
2020年,国内汽车产量达到2522.5万辆,乘用车产量达到1999.4万辆,自动驾驶汽车的产量达到300万辆,乘用车市场自动驾驶汽车的渗透率达到15%左右。
根据已有数据,可以预测2021-2026年中国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乘用车的产量。2015-2019年数据来看,我国乘用车的产量在2100-2480万辆之间,在2017年达到高峰之后,产量是稳步下行的,2019年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而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下滑较为明显,跌至2000万辆以下。抛开202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乘用车市场未来几年将呈现出一个比较平稳的走势,中间或有小幅波动。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随着我国疫情的逐步控制,乘用车行业逐渐回暖,上半年全国乘用车总产量为984.0万辆,同比增长26.8%。按照2021年全年20%的增长率来计算,2021年乘用车产量有望达到2200万辆。根据预测,2021-2026年乘用车的产量是基本稳定的,2200万辆左右。
从2009年起,Google、百度等科技巨头进入自动驾驶领域。我国的自动驾驶发展保持与国际并跑的态势,国内自动驾驶发展从地域上看,产业发展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技术领域涵盖了ADAS/驾驶解决方案、成车机器人制造、雷达传感器、行车系统和算法、地图和导航等方面。从商用化现状可以看出,这些企业还处于技术研发阶段,跨界和整合是的产业链进入了深度合作期,优势互补可以上企业和整个产业向好发展。
我国自2015年起持续推出引导自动驾驶发展的相关政策,意在推动交通发展提高质量效益转变。在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王志清表示交通运输部将从三个方面推动自动驾驶:一、加强协同合作,优化政策供给,出台自动驾驶顶层设计文件;二、夯实发展基础,公关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推动交通设施数字化;三、开展试点示范,建设自动驾驶示范路、示范区,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为节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用。
自动驾驶行业未来市场规模及前景预测
根据IHS Markit的报告,中国乘用车市场L2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渗透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2%。按照目前15%的渗透率,2021-2025年,渗透率5年增长19.2%,平均每年3.84%,增长十分可观。
随着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的推进,各层级的市场规模在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显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3031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略高于全球增速。其中,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预计在2025年将超过4000亿元,2030年有望超过10000亿的规模,未来中国有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
中研普华利用多种独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客户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