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的意象有哪些 紧急!!!咏史诗(怀古诗)常表达哪些情感

时间:2023-07-07 16:32:40 来源:抄写作文网


(资料图)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怀古诗的意象有哪些 紧急!!!咏史诗(怀古诗)常表达哪些情感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咏史怀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有什么

1、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2、尺素姿燃: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山册哗“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3、青鸾(青鸟):《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逗行“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4、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5、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6、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7、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8、劳歌:本指在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9、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0、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1、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12、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13、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15、瑟瑟:愿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16、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7、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咏史诗和怀古诗的区别,咏史怀古诗常见意象表现 - 百...

(一)咏史与怀古《文镜秘府论・文意》中这样表述咏史与怀古的定义,咏史是“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而怀古是“经古人成败(之地),咏之”,也就是说,咏史诗是由记载的有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引发的,而怀古诗是由历史遗迹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发的。这种划分较好饥枝地突出了咏史和怀古的不同本质,为大多数人赞同。怀古诗重在凭吊古迹和缅怀先人。与咏史诗相比较,此类诗歌的出发点,并不侧重于对某人某事加以评论。宋人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三《怀古类》序中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可以为法而不之法,可以为戒而不之戒,则又以悲夫后之人也。”怀古的本意,即是以古之教训为今之鉴戒。清代王士祯云:“古诗之传于后世者,大约有二:登临之作,易为幽奇;怀古之作,易为悲壮,故高人达士往往于此抒其怀抱,而寄其无聊不平之思,此其所以工而传也。”,所谓“寄其无聊不平之思”,正与咏史诗的“唱叹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一样,以感情的融注作为诗歌的根脉。清人朱庭珍也云:“凡怀古诗,须上下千古,包罗浑含,出新奇以正大之域,融议论于神韵之中,则气韵雄壮,情文相生,有我有人,意不竭而识自见,始非史论一派。”他在此处强调的“有我有人”,就是主张了诗歌的个性化特征。怀古诗和咏史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怀古诗,它指的是诗人亲临古地,追怀往事以寄托感慨。怀古诗的诗题往往都标有地名,离不开对所接触的景物和相关人事的描绘和咏叹,以及对于古今变化的感触。这类诗往往面对眼前的景象,用浑写大意、虚实相间的表现形式进行涵括,抒写人世变迁和盛衰更迭的感慨。清代沈德潜《说诗语》卷下云:“怀古必切时地。老杜《公安县怀古》中云:‘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简而能赅,真史笔也。”清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皇甫《谒伍子胥庙》条指出:“吊古诗必如此乃有我位,乃当时现量情景。”今人王利器《文镜秘府校注》“论文意”条,评卢谌《览古》诗曰:“唐人览古者,多有出地名者”,同样讲得简单直接。整体来看,咏史和怀古基本属于异性而同质。他们都涉及历史一类的内容,抒写的都是历史上的人、事、地所引起的情感体验、艺术想象或哲理感悟,他们共同的触媒都是历史,从而引起主体似的情感体验,怀古比咏史更多一些直观的体验,更具有空间感和画面感。但是具体去分析咏史和怀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有很多不同。咏史诗常表现为读史有感,怀古诗常表现为触景兴咏,前者在表达方式上多用叙述、议论,后者则多为抒情、写景,兼有议论;咏史往往是就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写,注重表达一种思想观念或者道德评价,怀古诗则侧重“描摹虚神”,通常集中于表达对于笼统“过去”的某种情感态度和哲理思考等。(二)咏史与览古从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看,以“览古”为题者,其实与“咏史”、“咏怀”之作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交叉现象。“览古”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之《吴主五子传》:“大行皇帝览古戒今,防芽遏萌,虑于千载”,此处的“览古”为观览古书之意。文学史中最早以“览古”为题的诗作,最早见于《文选》中卢谌的《览古》:“赵氏有和璧,天下无不传。秦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谦公何为者?负荆谢厥。智勇盖当世,弛张使我叹。”,此诗主要是赞叹蔺相如夺回和氏璧的勇气与智谋,它属于“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的咏史诗,“览古”即浏览古籍之意。也正是由于这首诗,确定了咏史诗中的览古题材。清代袁枚云:“咏史有三体,……一为隐括其事,而以咏叹出之,张景阳之咏二疏,卢子谅之咏蔺生是也。”也是把卢谌的《览古》作为咏塌侍史之作,另如唐代吴筠《览古十四首》也是览阅古书而兴发感慨的咏史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明确道出:“闲居览前载,恻彼商与秦。”以上所举数例都把“览古”定为观览古籍之意,随时代的变迁后代也有很多以“览古”为题的作品,产生了别的含义。如朱存“南唐保大时,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际,作《览古诗》二百章。”,《宋史・艺文志》著录为《金陵览古诗》2卷,均为观览金陵六朝遗迹而作,属于典型的怀古诗。北宋夏竦在其《吴中览古》中写道:“览古长江上,明时起叹嗟。水流吴国苑,花入野人家。夜气销龙剑,秋星见客槎。凄凉馆娃树,西日映平沙。”,从诗题已知为怀古之作,联系诗歌的上下文,可知其中提到的“览古”就是游览古迹之意。综上可知,览古其意有时候指观览古籍,有时候指游览古迹。因此,以“览古”为题的作品,从题目看往往不烂衫敏能确定其所写为咏史还是怀古,必须通读全诗,细细地品味其内容,才能确定其属于咏史还是怀古。

紧急!!!咏史诗(怀古诗)常表达哪些情感?通常使用什么...

借古代事件轮兆兆议论政治得失,君王作为(昏庸无能等);追腊租慕前朝,以史为鉴;通过咏史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往往是怀才不遇,亡国之痛,人生苦短)。意象,这个就比较多了,历史人物,山川形胜,要针对不同的诗而言。常用手法用典、比兴、对比,其中比兴猜灶手法比较多。

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花在怀古诗中分别是什么...

应该是泛指南京春秋战国时期、六朝定都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兴废历史或名流生活的风流韵事。以及后人借此寄托的收复失地,建立功名,怀古思人的愿望。吴钩: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相传为阖闾)下令*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因其锋利无比,所以留下这个美称。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在中国,曲刀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以后。当时一些唐朝的文人赋予曲刀一个雅称,称之为吴钩后泛指锋利的刀剑。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淮水:指秦淮河。唐以后因旧传秦始皇凿通此河,遂改称秦淮河。秦脊悄淮河的源头有两处,东部源头出自句容市宝华山,南部源头出自溧水县的东庐山(天生桥下胭脂河),两个源头在江宁区的方山埭交汇,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樱空渣流出,注入长江。六朝时建康(今南京市)城南淮水阔数十丈,岸上立栅,水上置浮航二十四,西则顺流而下出大江,东则溯流而上可径由破冈渎通三吴。有铁锁横江的称谓,是历朝统一时攻取吴地的战略要道。例如晋国破东吴,徐道覆攻东晋,都是兵逼淮水。刘禹锡留有““王浚楼船下益州亏举,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年铁锁沉江底,一派降帆出石头”的诗句。十里秦淮也是南国最繁华之地。乌衣巷即在此地。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又是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柳营:即细柳营,典出周亚夫。汉文帝年间匈奴侵犯大汉,汉文帝命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故名细柳营。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后用“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由于楼主多问的是秦淮旧事,估计想说乌衣营,即乌衣巷。*花:典出陈后主。“*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隋炀帝灭陈后,后人有许多借此慨叹兴亡之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总之,以上是泛指南京春秋战国、六朝定都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兴废历史或名流生活的风流韵事。这些故事,后人多有歌咏,“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比如有刘禹锡,王安石,这些人都曾定居金陵,有很强的代表性。刘禹锡《金陵五题》【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金陵五题·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金陵五题·江令宅】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宋以后,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清还有夫子庙,贡院,李香君桃花扇,秦淮八艳等许多典故。

标签: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