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上方蓝字
【资料图】
关注我们
本文为零售世界传媒编辑评论,如需转载请留言
不确定的时代,什么都有可能改变。能否跑赢未来,拼的是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不管什么年纪,都要敬畏我们不了解的世界,承认自己在很多方面依旧无知。
知识经济的时代,最公平的莫过于时间,最可塑的是习惯,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最难的是坚持对这个世界抱有那份好奇心。
NO.1《消费社会》作 者:[法] 让·波德里亚译者:刘成富全志钢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发表于1970年,在当时有点石破天惊,即许多西方学者纷纷用“后”来命名眼下的社会形态时(如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等等),他则由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入手,从特殊的需求理论出发来界定社会。在这一需求理论中,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如用鲍德里亚自己的话来表述,就是人们添置洗衣机等生活用品不仅是“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被“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并愿意为后者掏钱。《消费社会》一书的出发点就是讨论和研判这类社会现象。
从实物需求过渡到其背后的意义需求,仅仅是一步之遥,但是跨出这一步却是非同寻常,正是对常识范围内需求关系的改造,鲍德里亚才建立起自己的消费社会的理论大厦。在这一理论中,消费者热爱商品的品牌和象征意义甚于商品的实用价值不能简单看成是个人爱慕虚荣的行为,而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整体的系统行为,所以鲍德里亚以不容分辩的口吻说道,“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和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NO.2《复盘》作者:沈磊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复盘”原本是一个围棋术语,2001年,联想在进军风险投资行业时对联想想历史上若干重大业务的兴衰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从各方面系统地检视了成败得失的原因,为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建立了初步的认知基础。正是从那时起,联想将历来强调的“总结”升级为“复盘”,希望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将其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复盘》的作者沈磊用“晨钟暮鼓”来比喻学习和自省的习惯。在早晨精神最好的时刻(如果你是一个早起的人)吸收最新的资讯,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习新知;在一天工作结束之后,花时间做简单的小结,查找实践与期待的差距。全书采用“方法论+复盘实战案例”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带领读者走上刷新认知、能力进阶的快车道。
NO.3《思考的框架》作者:[加]沙恩·帕里什
整 理:[加] 里安农·博宾译者:尚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无论是在商业世界中还是在生活中,盲点更少的人往往能够胜出。俗语说:“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你看什么都像钉子。”世界纷繁复杂,事物之间彼此关联,只有通过理解多种模型才能加以解释。因此,要消除盲点就意味着要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模型来思考问题。掌握多种思维模型意味着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运转的法则,从而找到更便捷的流程,从多个维度和角度来解决问题。为对的问题找到对的解决方法,这种技能就是智慧的体现。这本书谈论的就是如何寻求这种智慧。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高度,这是未来商业和职场中需要的竞争力。
NO.4《一生》作者:[法] 莫泊桑
译者:盛澄华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生平仅有的6部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小说以朴实细腻的笔调,描写一位出身破落贵族的纯洁天真、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少女雅娜进入人生旅程后,遭遇丈夫背叛、父母去世、独子离家出走等一系列变故,在失望中逐渐衰老的过程,概括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状态:人生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坏。这本书就像是给读者撕开了人生一角,看到有人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又如何在最后获得救赎。也许这就是很多人的一生。
信息来源:零售世界传媒编辑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