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散文不仅可以领略丰富多样的世间万象,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见识和智慧。
(资料图片)
这几天,读了曹伟明的散文集《青绿江南》。书中收录的近百篇散文,色彩斑斓,拂人心弦,是一本很值得读,也很耐读的书。
读曹伟明的散文时,我想起了多年前我对散文写作的要义发表过的一点看法,即写好散文应该具备三个要素:情,知,文。情,就是真情,这是散文的灵魂,没有真情,便无以为文;知,应是智慧和知识,是作者对事物独立独到的见解;文,是文采,文体,是作者有个性的表述方式。能将三者熔为一炉,便能成大器,成大家。不过,要做好谈何容易。这三者中,真是最要紧的,真诚,真实,真情,缺了这些,文章不可能动人。
如果以“情,知,文”这三个要素来衡量,我以为曹伟明的散文是具备这三个要素的。
曹伟明这本散文集中,最打动我的,是他写江南故乡的那些深情篇章。我本以为曹伟明是上海青浦人,读他的散文,才知道他是浙江宁波人。他在文章中多次写:“小时候,我在浙江河姆渡畔的古镇生活,外婆家在浙江河姆渡古文化遗址边的陆埠镇上。”十六岁时,他去青浦农村插队落户,青浦,应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的散文中,河姆渡畔的古镇和青浦的风土人情,如水乳交融般融合在一起。他写青浦时,情不自禁会联想到浙东故乡。他文章中写到的蚕豆、毛豆、竹园、银杏树、油菜花、水红菱、穿鲦鱼、河埠头、缆船石、石板路、老戏台、古镇水弄堂……这些淀山湖畔的风物,都会使他联想起故乡的风景,想起童年的生活。生养他的浙东古镇,和他长期生活工作的青浦水乡,在他的散文中自然地互相缠绕,交织成一体,连缀成如诗如画的江南,也连缀出一个文人丰富多彩的人生。而连缀故乡古镇和青浦的那条纽带,就是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
曹伟明写童年写故乡的散文中,有一个让人感动的主角人物:外婆。所有的童年记忆,衣食住行,几乎都和外婆有关。年夜饭、甜面酱,咸齑菜,野菜,杨梅,山芋,螺蛳,米酒,塌饼,缸甏,蓝印花布,布鞋,童谣,屋檐下的燕子,童年生活中那些难忘的事物和场景,都是和外婆连在一起的。关于外婆的记忆,有画面,有声音,还有香味。
外婆,是生活中一个慈祥亲切的长辈,也是记忆中无数深挚动人的亲情象征。正如作者所言:岁月是把织布的梭子,它梭走了岁月时光,却梭不走那些美好的记忆。
曹伟明的散文,不仅以真情感人,也以他独特的眼光和见识,让人读后有所得益和感悟。这就是我说的写好散文应具备的第二个要素:知。这本集子中的不少篇章,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对人性的追问和思考,文字中不时传达着作者不同于他人的见地和哲思。
譬如《乡野春韭绿》,写的是韭菜,却不是简单的咏物,文章的眼界和意蕴,包罗万象,集人生经历、自然景象、历史情怀和人文思考于一炉。文章的引子:“我是在曹雪芹描绘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季节,去青浦农村插队落户的”。然后不慌不忙,娓娓道来,从田野里的韭菜,写到饭桌上的韭菜,再到字面上的韭菜,引出韭菜的历史和传说,引典居然远溯《山海经》《诗经》《本草纲目》,还有民间故事,杜甫的诗篇,最后又回到自己生活的土壤,介绍韭菜如何生长,如何经过烹调成为桌上佳肴。文章写到最后,又请杜甫出场,用诗引出杜甫和书法家杨凝式,想象他们当年如何因韭菜而引发诗兴,杜甫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佳句,杨凝式则写出书法名作《韭花帖》。
这本散文题材很丰富,除了作者熟悉的江南,还写到天南海北很多风景名胜,涉及很多领域。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领略丰富多样的世间万象,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见识和智慧。至于我说的散文三要素中的“文”,曹伟明也做得很好。他的散文,讲究谋篇布局,文字也清新典雅,别有一功。我在前面引述了不少他的散文片断,这些文字,都可以引证我的看法。(赵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