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知处”:不知道在哪个地方。
(相关资料图)
2、出自:《寻隐者不遇》作者:唐代诗人-贾岛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5、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6、贾岛: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自号“碣石山人”《寻隐者不遇》由贾岛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7、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8、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9、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10、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11、扩展资料: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12、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13、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14、第一答:“言师采药去”。
15、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16、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17、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
18、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
19、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
20、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
21、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
22、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23、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24、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25、”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
26、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
27、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
28、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
29、“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30、“不知处”:不知道在哪个地方。
31、出自:《寻隐者不遇》作者:唐代诗人-贾岛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32、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3、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34、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35、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36、汉族。
37、字浪仙。
38、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39、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40、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41、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42、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43、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44、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45、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46、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47、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48、扩展资料:作品鉴赏: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情抒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49、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
50、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51、“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52、“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53、“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54、”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55、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来的。
56、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的神态。
57、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的问答:“云深不知处。
58、”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
59、“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
60、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
61、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药”呢?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62、“不知处”是:不知道在哪个地方。
63、这句话意思是:他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绕山,不知他具体在何处 。
64、这句话出自《寻隐者不遇》。
65、《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66、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67、译文:我来到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回答说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68、(他还对我说)师傅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具体的行踪。
69、扩展资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某人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70、隐者没有说明具体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71、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72、“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73、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寻隐者不遇这句话出自《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7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5、白话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76、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77、不知处的意思是:不知道师傅的行踪。
78、扩展资料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79、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80、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81、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82、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83、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84、“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85、“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86、“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
87、”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88、“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89、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90、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91、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92、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93、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94、诗贵善于抒情。
95、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96、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97、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98、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99、“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100、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101、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102、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103、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104、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105、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106、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107、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108、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109、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110、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111、作者介绍魏野(960年—1019年),北宋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属河南陕县)人。
112、不求仕进。
113、宋真宗西祀时曾派使臣征召他,他以生病为由上表推辞。
114、卒后赠秘书省著作郎。
115、与寇凖、王旦往来酬唱。
116、世代为农,自筑草堂於陕州东郊,一生乐耕勤种,亲手植竹栽树,凿土引泉,将所居草堂周围环境布置得景趣幽绝,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其诗,多吟咏陕州风土人情、田园山水,诗风清淡朴实。
117、诗格清苦。
118、原有《草堂集》,其子重编为《巨鹿东观集》。
119、“不知处”是:不知道在哪个地方。
120、一、原文《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12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22、二、赏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123、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124、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125、三、注释⑴寻:寻访。
126、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127、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128、一般指的是贤士。
129、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130、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131、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132、⑶言:回答,说。
133、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134、处:行踪,所在。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